2010年7月,在4大網球公開賽歷史最悠久的溫布頓賽事中,台灣網壇黑馬盧彥勳苦戰4個半小時。最後,他以一個 穿越球扳倒前世界球王羅迪克(Andy Roddick)、闖進男子單打前8強;2個月後的美國公開賽中,被國人寄予厚望的盧彥勳,卻以1:3輸給阿根廷名將契拉(Juan Ignacio Chela),在比賽首輪結束後,打包回家。

這次採訪,不在盧彥勳最「風光」的時刻,反而是在他剛剛經歷美網出局的挫敗。本以為盧彥勳心情多少受到影響,但見面後,他的豁達卻讓人出乎意料。在盧彥勳眼中,眾目睽睽下輸球的感覺既不是「痛苦」,也不是「難堪」。

「成績沒有達到預期,我當然覺得失望。但是一整年比賽非常的多,一定有表現好與不好的時候,假如一直都是用很激進的態度,認為比賽打不好,就覺得自己沒辦法, 我也不可能走到現在10年。」回到台灣短暫停留的兩週中,盧彥勳接受《Cheers》雜誌專訪,坐在我對面的他,與哥哥談笑風生,短短幾天,他的心態已經 整裝好,替下一次比賽做準備。

能夠快速調整自己,背後是花了盧彥勳近10年時間才領悟到的一課:網球場上的輸或贏,不等於人生的全部。

專注於對自己真正有幫助的事

獅子座的盧彥勳好勝,哥哥盧威儒形容得貼切:「如果10顆球當中,前9顆打得好,最後一顆打不好,他都會耿耿於懷。」

一度,他連聽到「輸」字都不喜歡。盧彥勳以前一輸球就哭,甚至把怒氣發洩到家人身上,打電話回家時劈頭就飆:「你們幹嘛要讓我打球?」

隨著2003年開始與德國教練霍多夫(Dirk Hordorff)合作,加上2007年因椎間盤突出所帶來的傷痛,他開始一步步轉變。

由於是國際知名的教練與經紀人,霍多夫的人脈和資源,讓盧彥勳有機會與國際排名前10大的選手打練習賽;霍多夫不僅針對他拋球、擊球的動作做調整,更重要的是,帶給他心理上的安定作用。霍多夫灌輸他,不要在意排名的小升或小降,而要把眼光放遠,挑戰更大的排名目標。

盧彥勳慢慢知道,網球生涯其實是一場馬拉松。

2007 年的傷,使他當時是否能回到網球場都成為未知數,「但他說,如果能再上球場,一定要盡情享受比賽。」前《蘋果日報》體育記者戚海倫,從2003年採訪、認 識盧彥勳到現在,看到他的改變。過去為了省錢,盧彥勳連防護員的錢也錙銖必較,但真想要完成這場馬拉松,一定得延長自己的運動壽命。「如果你沒做這些『投 資』,你的身體可能因此常出狀況,表現不好,相對的就沒辦法打大比賽,」盧彥勳解釋。

這個決定反映出他跨進下一個新階段的思維:有時候把事情化得簡單,不去想太多利害,只專注於「對自己真正有幫助的事」,反而能從低潮和逆境中轉換出來。

心態轉變後,比賽輸或贏,就不像世界末日或中了樂透般大悲大喜,「穩紮穩打」才是生涯長久的祕訣。

不只看「這一次」

「怨天尤人,事情也不會改變,還是要站出來,去努力、去做,才有機會改變,」他進一步指出,轉念過後,他開始理解到,人生不是只有球場上的輸贏,用「加法」來看贏球,就會發現,贏球變成了人生的「紅利」,是一種附加的快樂。

打進溫布頓8強後,的確增加自己的信心,但盧彥勳很清楚,這並非代表以後每場比賽都能為所欲為,因為有時候自己表現好、對手也是,自己就可能輸;有時候自己表現不好、對手更不好,反而可能贏球。唯一的因應之道,是每場比賽結束後,學會轉換心情、重新站上球場。

「能打到8強並非僥倖。我是每天扎實付出,機會出現時,我把握住。有些人看我,可能覺得『他才一次』,或是『他只能夠一次』,但對我來講,我不是只看這一次,」盧彥勳篤定地指出。

 

不管談到過去傷勢,還是打進溫布頓,盧彥勳的情緒始終沒有太大起伏,口氣更是雲淡風清。要直接從言語中聽出 他對網球的喜愛與熱情,並不是件容易的事。「但他表現在行為上,」戚海倫觀察,一路走來,盧彥勳自我要求始終非常嚴格,絕不容許今天的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退 步,一定要每天有所成長。

「一心不二用」,是盧彥勳對待運動員職涯的態度。

許多運動員還處在巔峰,就開始規畫退休後生涯,替未來找出路,盧彥勳卻不同。他從不去想「不打球」之後做什麼,而是在體力、能量充沛的當下,把角色做到最好。

小學一年級開始拾起網球拍後,就從未放下,這一路上曾經不被看好,也有過對自己的質疑,但一旦盧彥勳知道這是自己喜歡的事,就一定堅持到底。這股執著,早已超脫輸贏給這位職業網球選手的成功定義。

本文摘錄自2010年11月 Cheers雜誌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urv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